荊偉政醫師最新消息

下巴|亞洲流行小下巴?


臉部比例的評估有許多公式,最基本的便是將臉分為上、中、下臉的三分,上臉部指的是髮際線至眉心、中臉部為眉心至鼻子與上唇的交際、下臉部則是上下唇及下巴。根據醫學教科書上所謂的臉部黃金比例,這三部分最理想的比例為1 : 1 : 1。然而因為上臉的長度容易因為髮型而改變,所以這個比例著重的是中臉與下臉的比例,理想上是 1 : 1。另一個簡單的公式為上唇 : (下唇+下巴),根據黃金比例的理論,最理想的比例為 1 : 2,也就是下唇+下巴的長度應為上唇的兩倍。然而這樣的黃金比例是否與現在的價值觀相同呢?



我們從韓國、中港台以及日本蒐集了各20位共60位當紅女星的正面照片分析中臉與下臉部的比例,以及上唇與下巴的比例,結果發現三組的差異不大但趨勢相同。20位日本女星中臉 : 下臉的比值平均為1 : 0.93,也就是下半臉部較小。中港台與韓國這兩組中臉 : 下臉的比值相近,平均為1 : 0.99,同樣也是下半臉部較小,只是程度沒有日本女星來的明顯。至於上唇 : (下唇+下巴) 的比例,日本女星這組下巴最小,比例為1 : 1.69,中港台這組居中,上唇 : (下唇+下巴) 平均為1 : 1.72,韓國女星下巴平均較長,上唇 : (下唇+下巴) 為1 : 1.75。總括來說,在亞洲女星的臉形比例,下臉部的長度稍小於中臉部,但兩者很接近。至於下唇+下巴的長度則明顯小於上唇長度的兩倍,與傳統的黃金比例相差甚多。

對於臉部特徵的偏好,存在於不同地區、不同民族以及不同時代中,例如非洲人偏好飽滿圓潤的臉,跟我們亞洲的審美觀便大不相同。又譬如經常被拿來舉例的唐朝與漢朝,環肥燕瘦極端不同的審美觀,說明了美在時代潮流中並無一定標準。這麼說來上述的研究結果與傳統觀念雖然很不一樣,但卻是可以理解的。小下巴的美麗標準,看來目前在亞洲正流行,這樣的審美觀,並不會因為專家、學者的理論而改變它的方向。這是一個地區性的潮流,而我們正處在其中,而未來潮流會如何去,沒有人會知道。

整形|走過術後恢復期

本文所刊之檔案照片均經過當事人同意,非當事人同意之檔案照片皆有完善保護程序。所有療程效果因人而異,以下均為案例實際術後成效。

因應各種美容的需求,整形手術是最有效果的治療方式,對於想改變的人,能提供快速、明顯的效果。術後的恢復期,通常是大家對於選擇整形手術會猶豫的重要原因。目前微整形大行其道,幾乎不需恢復期正是它的最大賣點,只是跟整形手術比起來,微整形的效果較局限也較不持久。目前整形手術的發展,除了追求更好的效果以外,最重要的便是追求更短的恢復期。手術技術的改良、手術藥物的進步、新科技儀器的輔助,以及術後照護方式的改良,都是醫師在各個層面盡量幫助術後恢復的方式。

還記得剛進入整形外科訓練時拉皮手術後通常臉部腫脹都十分明顯,自從將用來植皮或是止血的組織膠使用於拉皮手術後,術後臉部腫脹程度真是改善許多。原來正顎手術後需將上下排牙齒固定在一起(不能張口)一個月,呼吸管(從鼻孔插到氣管)留置一晚,在加上鼻胃管、口腔引流管還有尿管,這些東西光聽都快嚇死人了,所幸現在技術已經可以做到術後可以立即張口(不需將上下排牙齒固定),也不需令人痛苦的呼吸管和鼻胃管。一樣安全有效,術後的舒適度卻可以大幅提升,也縮短了恢復期,這樣的進步,對於愛美或是想改變的人真是一大福音。

儘管如此,術後暫時的不舒適、不美觀或是生活、工作上的不方便還是存在。雖然醫師在術前一定會告知術後會遇到的情況,但是真正發生時,內心的不安情緒還是會出現,這也算是一種「人之常情」。最常見的便是臉部手術後臉部腫脹時,對於何時恢復、何時消腫的焦慮,甚而對於手術結果產生疑慮,畢竟這張臉天天都要見人,臉部外觀不佳帶給自身的壓力非常的大。相對於其它身體部位的美容手術,因為可以利用服裝遮掩,相對來說,產生的不安情緒就沒那麼大。所以我偶爾會開玩笑的說,如果我專做身體部位的整形手術,或許就不會給自己這麼多的壓力。

如何走過術後的恢復期,是整形醫師必需在術前就為你考量到的,由於整形醫師的專業可以預見恢復的情況,因此可以協助接受手術的人走過這段必經的恢復期,就像是走在吊橋上一般,看似驚險,實際上安全,醫師陪同到達改變的對岸,再回頭,是一段值得紀念的共同回憶。想改變必須有相當的決心與堅持,醫師的陪伴能讓術後的恢復期走的更順利。

下巴|歪下巴的法國第一美女

根據維基百科:凱薩琳·丹妮芙法語Catherine Deneuve,1943年10月22日)法國女影星,從1960年代活躍至今。出生於法國巴黎,13歲從影。有法國第一美人之稱。成名作電影是「秋水伊人」,各項知名影展獲獎數次明亮的雙眼,高挺的鼻樑再加上性感的嘴唇,西方古典美人即是如此,但仔細看這位美女的照片,可以發現她的下巴竟然是歪的。下巴歪的竟然還能是法國第一美女?


還記得當年大學時去工業設計系修了三學分的平面設計課程,其中一堂課的作業是分解廢紙後重新製造紙張,英國老師Amanda就說:「It's perfect, because it' not perfect.」(它的完美,正因為它不完美)。這句話用在形容人臉部的對稱真是太貼切不過了,一張臉的美正因為它不完美的對稱。不完美,卻是和諧的對稱,臉型與五官巧妙的平衡,不對稱產生的特色美,這是一張美麗的臉。再回頭看看這位法國第一美女的臉,整體的美感遠遠勝過單看她下巴的感覺。或許你會說,那再把凱薩琳的下巴整形成對稱,不就更美了?我同意,整形能讓下巴「更對稱」些,但實在無法達到「完美的對稱」,真正的完美對稱存在於幾合圖形的數學理論,在自然的人體上是做不到,也不需要去追求的。「完美對稱」的感覺是「人工」、「做作」、「機械」並非「自然」,網路或是報章雜誌上的美女照片,若是使用軟體修圖,可以讓臉十分對稱,但通常結果就會有「修很大」的感覺。

仔細端詳鏡子中的自己,你一定能找到之前沒發現的不對稱之處,也許是眉毛的高低不同,或是眼睛的大小不同,一到二毫米的差別,並不會在臉上產生不好看的感覺,也正因為這些小小的不對稱,讓你的臉看起來是一張自然的臉、特別的臉。

觀點|改變的勇氣

本文所刊之檔案照片均經過當事人同意,非當事人同意之檔案照片皆有完善保護程序。所有療程效果因人而異,以下均為案例實際術後成效。


「削骨?!那很痛吧?!」「正顎手術?很大的手術吧?很危險吧?!」對方摸著臉,身體向後縮,一臉驚恐的表情。當我建議臉骨手術時,這是在診間常看到的反應。手術對大多數人來說的印象是疼痛和風險,對於手術結果的不確定,讓許多人還沒辦法體會到手術帶來的好處,先因為負面印象而拒絕手術。許多應該藉由手術改善的問題,因為害怕手術而接受了效果不彰的治療,白費了時間和金錢。也常因為曾接受不適當的治療,而讓手術治療變的複雜。事實上,許多賺錢的商業行為,正是看準了人們害怕手術的心態而產生。

利用手術改變一張臉,對於我來說是再熟悉也不過的日常工作,手術台和手術燈就是我的辦公桌和台燈,手術器械就是我的文具,每個手術細節得要求自己做到本能反應,因為這就是整形外科醫師的專業。但是對於接受手術的人來說,躺在窄小的手術台上令人覺得拘束,刺眼的手術燈讓人緊張,冰冷手術器械光看就覺得不舒服。害怕、緊張、焦慮、猶豫的心情在進入手術室的當下常一股腦的冒出。這樣的感覺,只有親身接受手術的人能體會,最後接受手術,真的需要想改變的勇敢,還有對醫師的信任。事實上,經由專業顱顏整形醫師執行的手術一點也不需要害怕,術後的不適也決不是想像中的那樣嚴重。臉骨手術後幾小時後恢復日常生活功能是很正常的事,手術部位並不會有劇烈疼痛,而是脹脹的不適感。

因為右眼單眼皮跟左眼的雙眼皮看起來很不對稱,我請師兄幫我在右眼施行縫線式雙眼皮手術,躺在手術台上面對的手術燈,第一次覺得它太刺眼,消毒藥水味道雖不刺鼻但畢竟不是香水,打麻醉藥在眼皮上的刺痛,耳邊聽著手術器械的聲音,簡單的手術便讓我更能了解面對手術需要一些勇氣。只是術後不聽醫師的建議,立即去幫人抽脂,讓我的右眼多腫了好幾天。

處理對於手術的恐懼,是整形醫師的責任也是義務,能讓真正需要手術的人能接受最好的治療。想要改變需要一些勇氣,專業整形醫師給你的信任感能幫助你克服對於手術的恐懼。

雙眼皮|一百多年的雙眼皮

本文所刊之檔案照片均經過當事人同意,非當事人同意之檔案照片皆有完善保護程序。所有療程效果因人而異,以下均為案例實際術後成效。

1896年,日本Mikamo醫師發表了一個「新」的手術,利用簡單的三次縫針,在上眼皮上創造出折痕,這就是「縫線式雙眼皮手術」。一百多年來,超過數十種「改良」的縫線式雙眼皮手術被發表在醫學文獻上,那些沒有發表在文獻上的「獨門」雙眼皮手術,更是不記其數。釘書針式雙眼皮手術自然也是其中之一。這些手術的設計不同,但所用的原理一樣。每個整形醫師對於雙眼皮手術都有各自的喜好和看法,如果要討論哪個方式最好,每個醫師都有自己的答案。

對於雙眼皮要求,每個人不同,韓國醫師告訴我韓國人偏好眼頭端閉合,也就是稍微內雙式的雙眼皮,有眼神深邃的感覺。而台灣這邊,看起來是偏好眼頭端開放式的雙眼皮,而且許多人會要求寬一點、深一點的雙眼皮,因為這樣子一來,即使上了重一點的眼妝,還是可以有明顯的雙眼皮折痕。喜歡「自然派」的人也不少,不要太寬也不要太深,她們喜歡典雅的感覺。這就像吃東西一樣,有的口味重,吃"重鹹",有的人喜歡吃"原味"。

雙眼皮手術最重要的是做出配合眼型的折痕,達到「眼神」的改變。各人偏好部份則可利用手術設計來達到。有了明亮的眼神,不管是"吃重鹹"還是"吃原味",都會是好看的眼睛。

正顎削骨|1公釐的差距


還記得開始學習臉部手術時,第一件事情是要學會一公釐倒底有多寬。「臉部的不對稱,一般人會忽略約2公釐的差別,而專業訓練過的雙眼能察覺一公釐的不同,甚至更小。」因此,體會一公釐的差距在臉上會造成多大的不同是顱顏外科醫師最基本的要求。人中加上唇的寬度在亞洲人約是20到22公釐,下唇加下巴如果照「黃金比例」的話要約40到44公釐,手術將下巴延長3公釐和延長4公釐在外觀上有沒有差別?有的!甚至能影響一張臉給人的感覺!聽起來很玄,但是在手術台上真的不一樣,所以對整形科醫師來說,常常在手術台上最花時間的部份不是執行手術技術,而是這樣以一公釐為單位的微調。一公釐的差別,決定一張臉給人的感覺,所根據的,是醫師對於美的定義。

要了解現實上的一公釐,經過不斷訓練可以達到,難的是要了解一公釐在接受手術的人心中到底有多少?我看見的一公釐並不一定是妳的一公釐,我堅持的那一公釐或許在妳看來並不重要。因此,手術前的溝通最重要的是要花時間了解患者的想法和需求,確定雙方的目標一致,再進行手術。一公釐的差距,常常是決定手術結果的關鍵。

觀點|夕陽手工業

[夕陽?還是朝陽?端看自己選擇]  (圖片來源:網路) 

當年成為外科醫師時,外科已經是大多數醫學生不願意選擇的科別。值班多、工作多、壓力大、糾紛多自然是最主要的理由。再加上藥物和科技的進步,許多外科手術被取代,也因此當時有人戲稱外科為「夕陽手工業」。稱「手工業」也就算了,竟然還加上「夕陽」兩字。還好當時對於外科手術一頭熱的我,完全不以為意,明亮的手術燈和各式各樣的手術讓我著迷。走過外科以及整形外科的訓練,曾住在醫院工作到兩個颱風經過了也不知道,也曾經連續工作30小時(手術+主持會議+92通電話),再回頭看,我感謝這些經歷豐富了我的人生。直到幾個月前一位學長告訴我,整形外科的手術已無多少可發展的空間,許多科技新發明可能會漸漸取代手術,「夕陽手工業」這詞又浮現出我腦海。

「壽司之神」這部紀錄片闡述了所謂的「職人」的精神,85歲的米其林三星主廚小野二郎在片頭就說: 一旦你決定好職業,你必須全心投入工作之中、愛自己的工作,千萬不要有怨言。你必須窮盡一生磨練技能,這就是成功的祕訣,也是讓人家敬重的關鍵。」這部影片我第一次看時感動不已,後來還反覆看了好幾次,二郎的話句句說的真實又發人省思,從人生的角度來定義職業,這或許也是對於「夕陽手工業」這個評論最好的回應吧!

觀點|整形的焦慮

要改變的渴望,想要回復年輕的慾望,是我身為整形外科醫師每天看見的心情。既期待又怕受傷害,許多人在不同的診所之間追尋一個夢想,到處尋覓能夠滿足自己的醫療美容。有人說這樣的情緒可以用上街購物的行為來詮釋。
整形科醫師面對這樣追求整形的焦慮,到底該用甚麼樣的態度呢?好好利用這樣的焦慮,是可以幫醫師帶來不少收入的。順著對方焦慮的要求,讓對方在稍微不理智的情況下做出稍微衝動的決定。聽起來跟買東西很像!不是嗎?!只是買了東西可以退貨,接受了醫療行為,能夠退貨嗎?

(圖片來源:網路)
醫療行為無法退貨,也沒有辦法回收。接受了不適合自身條件的手術後,就會有早知如此何必當初的感嘆。沒有了商業行為,就沒辦法把醫療美容做成最好的服務。然而,失去了幫助他人的初衷,過度商業化的醫療美容行為,只會讓陷入整型焦慮的人們更加焦慮不安。如何從焦慮的心情中冷靜下來做出最好的判斷,是整形醫師有義務要幫助你做到的,也希望所有想改變的人都能夠得到最適合自己的醫療美容。

觀點|快樂的賞味期限?

(圖片取自網路)

一雙新鞋可以讓你快樂多久?買一個包包可以開心多久?兩個星期?兩天?在山根打玻尿酸可以快樂多久?有人回答我兩個星期。一個成功的隆鼻手術可以讓你快樂多久?有人回答我一兩年。接受正顎手術或是削骨手術後可以快樂多久?三個月?一輩子?其實大多數的人對於這樣的問題不知道怎麼回答。

一位接受正顎手術後變成人人稱羨的標緻美女,一個月回診時開心的不得了,說她的朋友都稱讚她變美了。三個月回診時問她術後的情況,她卻淡淡的說:還好。從她精緻的五官裡看不出一點情緒。當時的我不懂為何她的態度轉變如此的大,後來才知道,她快樂的來源是朋友對她的稱讚。隨著周遭的人漸漸熟悉她的臉,她的快樂減少了。
這個案例讓我感觸很深,從此以後每當我給執行手術前都會想想:這個手術能不能帶給人最多的快樂?

看過術後7、8年依然覺得正顎手術帶給她快樂的人,她告訴我手術改變了她一生。身為顱顏整形外科醫師的我聽了這話當然覺得驕傲與感動,也期許我的手術能帶給每個希望改變的人最多的快樂。


觀點|心理醫師的手術刀

為一位整形外科醫師,當然在門診當然看過許多不同的人,為了各式各樣的問題尋求醫師的協助。一位大眼高鼻的氣質美女,坐在診間的椅子上悶悶不樂的說想接受正顎手術。原來她有些微的三級咬合(class III malocclusion),合併下頷突出,也就是所謂的戽斗。如果不要只注意她的下臉部,外觀上稍微突出的下唇及下巴配上她立體的五官,其實,看起來有一種特殊的美。問她來諮詢正顎手術的原因,她沉了一會兒,淺淺的說 peer pressure (同儕壓力),同時眼淚就撲簌簌的流了下來。原來她的同學們並不欣賞她這樣有個性又帶點倔強,驕傲的下巴。


經由專業顱顏整形醫師執行的正顎手術,雖然複雜但其實是安全且可以有效的改善所謂戽斗或是暴牙...等下半臉不正常的骨骼結構。手術動在她的臉上,治療的,卻是她的心理問題。這樣的情況,是顱顏整形外科醫師執業常見的,也是我認為整形外科最有趣的地方,我們用在身體上的手術去治療心中的問題。


一張臉是一個人的身分代表(identity),想認識你的人由妳的臉開始認識你,不認識妳的人從妳的臉想去了解妳。對於自己臉部的缺憾,直接的影響一個人的心裡,能夠利用手術改變一個人的心,對於顱顏整形外科醫師來說,是最有成就感的一件事。


正顎削骨|真有臉部的黃金比例?


(圖片取自網路)

於臉型及五官的比例,在許多醫學或美學的教科書都已經定義了所謂最完美的「黃金比例」;例如上、中、下臉的三等分,或是臉寬與眼寬的五等分,都是所謂「黃金比例」的基本準則。詳細的比例定義則多如牛毛,從上下唇的比例、嘴唇在下臉部決定比例的位置、下巴與上下唇側面的相對關係,到牙齒在嘴唇放鬆時應露出多少比例都可以定義出最佳的「數據」。如上圖這位英國的18歲少女被選為最理想的黃金比例臉型,而其五官符合了西方人對於美的定義。然而相信很多人並不覺得這張臉有多麼的『特別美』,因為全部符合『標準』就沒有『特別』,也就沒有『特色』。

事實上,一張立體的臉再加上五官並不是再多的「數據」就能決定美醜,對於所謂美麗的臉,應該是沒有絕對的標準。決定一張臉是否吸引人的關鍵,應具備幾個條件:
協調 (Harmony):
五官的位置以及與臉型的組合必須能協調,臉部整體的協調性重要於單一臉部特徵的美。
平衡 (Balance) 及對稱 (Symmetry):
完美的對稱代表的是工整而並不絕對美麗,甚至還會有不自然或是人工的感覺。而實際上也沒有人擁有完美對稱的臉。美感上的對稱著重在五官位置及臉型的平衡。
三維比例 (Volumetric proportion):
雖說沒有絕對標準,但符合多數人認同的審美觀還是將臉部三維的黃金比例限制在一個範圍內。利用現代醫學技術將臉部比例調整至此黃金比例可以達到大幅改善臉部美觀的效果,而這樣的黃金比例在不同的臉上也應有所調整。
個人特色 (Highlight):
擁有標準比例的臉可以確定的是一張端正的臉,但不見得是一張能够有吸引力的臉。臉部特徵必須要有與眾不同之處才會顯得特別,而這與眾不同之處常常是在標準比例邊緣或甚至不在標準範圍之內。




(圖片取自網路)

(圖片取自網路)

(圖片取自網路)

一位臉蛋可比名模的美女要求我幫她在下巴注射玻尿酸,事實上她的下巴跟臉型的比例在我看來已經很完美了,然而幫她注射後,我看到她開心自信的笑容,因為她覺得自己更美了。這個例子也印證了我的想法:一張自信的臉,就是一張完美的臉。自己喜歡的臉型,就是你最佳的黃金比例。
本診所(璞美整形外科醫美診所)將荊醫師手術衛教與案例資訊獨立張貼於本網,內容為療程衛教資訊,所有病患皆親自與執刀之荊醫師當面諮詢,進行詳細術前溝通,以確保手術安全;依行政院衛生福利部公告,診療實績案例已事先取得病人同意,使用之治療前後比較影像,做為治療說明或衛生教育資料之輔助圖片、完整的醫療知識資訊分享之一部分,非醫療廣告。任何醫療過程均有風險,且其效果亦因人而異,請謹慎評估風險;求診者應親至診所諮詢,施行治療前醫師應親自診察、告知可能風險並依個案說明其適應症、禁忌症副作用,保障病患健康權益。